源于明代江苏松江顾名世之家。顾名世为明代进士,晚年在上海县筑露香园,其家眷均能刺绣,名声很大,称“顾氏露院绣”、“露香园绣”、“顾绣”。其中以缪氏和韩希孟所绣最好,顾名世去逝名,顾家生计萎顿,顾氏绣品也商业化,在当时江南一带因董其昌等文人提倡,一些官营、私营绣坊均称自己产品为“顾绣”以高名声。清末顾氏后代收授门徒,一时上海城乡妇女毕以此为一。顾绣既有用于观赏的也有实用的如衣裙、袍服、屏障、佩囊等。顾绣以“韩媛绣”的套针、铺针、施针等针法最有特色。
据明代崇祯年间《松江县志》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做(作)人物,刻划精巧,为他郡所未有。”
其特点主要有三:第一,半绣半绘,以补色、借色见长;第二,用料奇特;第三,运用中间色化晕。韩希孟以这种绣、画结合的方法,穷数年心力摹绣宋元绘画名迹八幅(册页),为世所重。明代松江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对顾绣极为赞赏, 称它“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韩希孟创立“画绣”阶段是顾绣发展的初期,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
韩希孟之后,顾氏家道中落,逐渐倚赖女眷刺绣维持生计,并广招女工,从此顾绣由家庭女红转向商品绣。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得缪、韩之亲授,并将技艺传承下去。据清代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记载,顾兰玉“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清代道光年间,松江丁佩既精刺绣又通画理,著《绣谱》,于顾绣“心知其妙而能言其所妙者”。“后以仿效者皆称顾绣,绣品肆竟以顾绣相称榜,凡苏属之绣几无不以顾绣名矣。”20世纪初,松江出现了松筠女子职校的顾绣班,现年近九旬的戴明教老人曾为该班学生,她是近半个世纪顾绣在松江的代表性传承人,著有《顾绣针法初探》一书。
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结合的产物,从业人员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正因如此,它很难普及,且制作费时耗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曾办过不少顾绣厂,现基本都已关闭。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大量顾绣仿制品涌入市场,形成对顾绣的冲击,顾绣之名虽盛而真得“画绣”真谛者在上海几乎不复可寻,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对这一传统绣艺进行抢救、保护、整理、挖掘。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