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品牌2009年业绩表现,不难发现中国运动鞋企正在悄然成为主流。
1月末德国运动鞋企彪马爆出计划关闭三分之一的专卖店消息,引来众多人的关注。国内运动鞋行业多年来形成的以耐克、阿迪达斯占据主流市场的格局,正在逐步瓦解,李宁、安踏、匹克、特步等一系列国内品牌正迅速崛起。对比国内外运动品牌2009年业绩表现,不难发现中国运动鞋企正在悄然成为主流。
国外运动鞋企深陷收入下滑“泥沼”
尽管年报披露尚需时日,但从已经披露的三季报来看,各大知名运动鞋企的日子都不好过。根据财务报告,2009年三季度,耐克大中国区收入减少3%。而阿迪达斯之前公布的2009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在以中国和日本为主的亚洲市场销售额同比减少9%。
由于2009年的销售业绩连续出现大幅下降,耐克2009年关闭了在华唯一的自有工厂,而百丽、达芙妮等则正纷纷淡出国际运动服饰代理业务。
[img]http://cn.texsources.com/href/img.php/topic/252006/0/texsources.jpg[/img]
彪马计划关闭全球三分之一专卖店
继耐克和阿迪达斯销量下滑之后,世界排名第三的运动鞋企彪马在2009年第三季,营业额下降5.5%至6.73亿欧元,盈利低于预期。也因销量减少而计划在全球关闭三分之一的专卖店,这也是近年来知名运动品牌最大规模的—次关店举动。
事实上,进入2010年后,知名运动鞋企的高库存问题依旧未见缓解,其中尤其以阿迪达斯为甚。为了缓解库存压力,从2009年起至今,部分阿迪达斯的经销商开始了大规模降价,在北京部分商场,阿迪达斯打折幅度最低达到3折。不过,和阿迪达斯遮遮掩掩的打折促销消化库存相比,彪马直接关店的行为更为震撼。
国内运动鞋企高歌猛进
在2009年上半年无论销售收入还是净利润都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据了解,李宁公司2009年上半年收入增长32.4%,达40.52亿元;净利润增长41.6%,达4.73亿元。就净利润而言,李宁公司2009年上半年首次超过了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商阿迪达斯。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布的2009上半年中期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内的上半年,营业额实现了同比27.7%的增长,达到约28.2亿元,毛利率增长2.6个百分点,达到41.5%。另外,净利润6.08亿元,同比增长40.1%。
[img]http://cn.texsources.com/href/img.php/topic/252007/0/texsources.jpg[/img]
李宁收入增长
继中国动向、李宁、安踏、特步和361°之后,匹克公司于2009年9月29日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成为第六家在香港上市的体育用品企业。在2009年,运动鞋企匹克交出了一份持续增长的优异答卷。全年新增了1千家专卖店,增加了3000名工人,销售业绩增长了50%。
查看运动鞋企安踏2009年的财报,也很难看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安踏的营业额实现了同比27.7%的增长,达到约28.2亿元人民币,毛利率增长2.6个百分点达到41.5%。此外,安踏第三季零售折扣率为20%,与上半年水平持平。安踏在前三季向分销商批发的鞋类产品销量按年增长26.1%,服装销量按年增长19.6%。第三季鞋类产品销量按年增长25.2%,服装销量按年增长12.9%。
是何因素助推“国进洋退”
是什么原因使得国际运动品牌辉煌不再,而国内品牌却高歌猛进?
第一,销售网络扩大的速度对运动鞋企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国际品牌扩张速度和力度明显弱于本土品牌。2008年底,安踏店铺数达5667家,2009年5月安踏第6000家专卖店开业。361°计划今年6月将销售网点由5925家增至逾6900家。2007年底,阿迪达斯在中国直营店约为1000家,而2008年只增加了300多家,约为1332家。数据显示门店快速增加对于本土运动品牌业绩的增长有隐性的推动作用。
第二,本土运动鞋企施展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首先圈定二三线市场,在确定战局后,开始蚕食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国内运动鞋企一直以二三线城市作为主要市场,这些地区耐克、阿迪达斯开设的门店数量很少,为国内鞋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是李宁、安踏、匹克近年来纷纷向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渗透。截至2009年6月30日,李宁品牌全部6809家门店中,有20%分布在一线城市;安踏品牌已经在上海、北京开设了353家门店。现在匹克在上海已经开设了80家门店,加上北京、深圳,三地的门店总数达到200余家,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扩大。
第三,国内鞋企参与整个产业链能更好控制成本。以耐克为代表,只负责研发设计、品牌管理,其他生产、零售等环节纷纷外包。本土运动鞋企与之有不同,从产品研发设计、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分销与物流、营销和推广、零售等都是一体的。全程参与产业链各个环节,就能获取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利润,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虽然国际运动鞋企的运营管理水平普遍高于本土鞋企,但代工方面的制造成本压力,还是压倒了国外鞋企。在经济不景气时期,部分业务外包的模式使得链条上的调整不易,不能更好地控制各个环节成本,提高竞争力。
中国鞋企进驻国际鞋业主流市场已是必然趋势,欧洲鞋业联盟(CEC)主席RoelandSmets也清清楚楚看到了这一点,他在2009年第三届世界皮革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上称:“近十年来,全球鞋业发展迅速,全球鞋业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的鞋业产量从1998年到2007年减少了41.2%,而亚洲及中东地区的鞋业产量增加了40.7%。”“在整个鞋业的产业链中,生产者是最小的获利者,其成功不仅取决于生产环节,也取决于不断变化的各种因素。中国鞋业在品牌上的觉醒,使我们看到了明天的曙光。”2010年,当中国鞋业更具竞争力的时候,全球鞋市场将泛起中国鞋品牌更多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