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针对新疆农业传统优势产业——棉花的面积调整工作正式启动,目前,新疆已完成棉花面积调减479.23万亩,超额完成既定计划,达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在2500万亩左右的目标。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种植业处副处长钟艳龙说,全区棉花生产在保证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正在向高产棉区集中,棉花种植的规模效益也将逐步体现。
当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2014年新疆棉花产量450万吨,总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50%以上,但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棉花生产对综合效益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风险棉区及次宜棉区逐步退出棉花种植,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全区农业发展的需要。
其实早在几年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已提出“稳粮调棉”的结构调整计划,但由于全疆棉花种植面积巨大,生产惯性很高,棉花面积调减没有大面积的展开。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要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稳粮调棉、优果兴畜”的要求,突出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深化调整内涵。
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和市场杠杆调节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棉花种植面积调减工作既要保证一定规模的棉花生产,又要适度调减棉花种植面积,怎么调减、调减谁的,都成为考验全区棉花行业从业人员的新课题。
调减谁的棉花?棉花是新疆种植最为广泛的农作物之一,南北疆都有棉花主要产区,从2015年全区棉花面积调减的计划和完成情况来看,南疆地区成为棉花面积调减的主要地区,其调减面积占到全疆总调减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巴州已调减123万亩、阿克苏地区调减110万亩、喀什地区调减77.11万亩,位居前三。
为什么棉花面积调减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钟艳龙介绍,南疆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相对较为单一,棉花又是南疆农业发展重要的经济作物,有着很大的种植基数,因此棉花面积调减在南疆地区比较集中。其次是受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约束,使得南疆一些棉花种植区域需要集中退棉。南疆一些地区虽然从土壤和气候条件判断,属于适宜棉花生长地区,但在综合考虑环境容量,尤其是水资源配比问题后,已经无法承载棉花种植面积过大的现状,需要退出棉花种植。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效益问题,综合考虑人力成本、种植规模等多项因素,种棉花效益低,就应当退出选择更适宜作物,这是棉花面积调减最根本的遵循。”钟艳龙说。
除了在地域上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外,此次棉花调减工作从棉花生产者角度来看,也存在一定特点。新疆棉花生产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普通农户为主体的基本农户,还有一类是以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谁成为了棉花面积调减的主要对象?答案是棉花经营单位。钟艳龙说,此次棉花面积调减,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所调减的棉花种植面积大于普通农户所调减面积,除了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种植面积基数较大以外,经营主体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对棉花面积调减的主观意愿更为强烈,同时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种植面积大,比较效益高,抗风险能力强,对于换种作物后市场经营有着较强的把控能力,因此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对棉花面积调减的“底气”要强于普通农户。对于普通农户来说,以家庭为主体的经营单位,棉花种植规模较小,农户的种植习惯较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普通农户调减面积相对较少。
调减后改种什么?棉花面积调减后,最重要的问题自然是改种什么?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对棉花面积调减工作作出明确部署,退棉工作要科学谋划,要与当地农业发展布局、农业用水配置和农民种植意愿结合起来,改种其他比较效益较高的作物。不难看出,退棉后换种作物的选择,既要符合环境条件,又要考虑经济效益,这对于多年习惯性种植棉花的农民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2015年,全区各大棉花产区对棉花代替作物进行了有益探索,从棉花调减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替代作物可大致分为三大类:粮食、瓜果蔬菜、饲草料。替代作物种植面积位居前三的分别是:玉米种植111.57万亩、小麦种植94.94万亩、饲草料种植54.6万亩。“新种植结构的形成,是各地在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环境及综合考虑种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形成的,从结构布置上看,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仍占较大比重,特色作物由于受水利资源、栽培技术、市场销售等制约,调整力度不大。”钟艳龙说。能形成以大宗农作物及饲草料为主要的调整格局,经济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据业内人士测算,受近几年饲料价格上涨影响,2014年玉米价格平均达每公斤1.7元,按每亩500公斤预估,配合国家良种补贴,亩均产值约860元;小麦种植有最低收购价格托底,再加上财政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每亩仅补贴收入就达240元,亩均产值超过1000元。粮食作物受政策及市场影响,种植效益已有所提升,与棉花经济效益相比已基本持平。如果换种市场效益很好的优质饲草,配合畜牧业生产,其效益则超过棉花种植效益。钟艳龙认为,2015年全区棉花面积的调减,不仅有助于棉花种植向高产区集中,还释放了更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空间,从调整结果看,农民对饲草料的种植生产表现出较强的意向,不论是玉米还是饲草料,供应能力的提升对畜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充分表明新疆种植业结构正在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型。
调减完成后干什么?虽然2015年的棉花面积调减工作已经完成,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未来又将继续开展哪些工作?“棉花面积调减后不代表从此不管棉花了,棉花作为全区重要经济作物的地位还未改变,棉花产业依旧需要发展,且应朝着更高标准发展。”钟艳龙说,下一步,新疆将进一步加强科技等多方投入,加强现有棉花的田间管理,提高棉花生产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确保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同时,各地还应推广以复播、间套为主要内容的“多熟制”种植模式。南疆地区要大力发展粮食与粮食间套、粮食与经济作物间套等多种模式,实现一年两熟、一年多熟,提高土地利用率。北疆地区要不断改革种植模式,探索一年两作和麦收后复播豆类、蔬菜和青贮玉米。同时还可以围绕农区畜牧业,探索粮饲兼用玉米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饲草料不足的问题,促进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转变。对于已经退棉换种的农户,要及时统计生产信息,确保现有补贴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农民收入不受影响。棉花种植面积调减及换种作物,关键因素在于市场。2015年的棉花面积调减过程中,很多基本农户为规避市场风险并没有退种棉花。“今后新疆农业部门将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为农民找到合适的代替作物,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引导次宜棉区的基本农户退出棉花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比较效益。”钟艳龙说。